在储能赛道的众多玩家中,海辰储能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个。不到六年时间,从零起步做到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二,这样的成就足以让任何投资者心动。
但当我们把目光从炫目的增长数字转向招股书的细节时,却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信号。一边是4000多项专利的技术光环,一边是仅有4.1%的研发费用率——这样的组合,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多见。
随着9月25日港股递表失效期限的临近,这家储能独角兽的真实成色,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审视。
投资储能企业,技术实力往往是第一考量。海辰储能拿出的这份"技术成绩单",乍看之下确实让人印象深刻:累计申请专利超过4000项,在一个技术门槛极高的行业里,这个数字足以让人刮目相看。
然而,当我们将这个数字与公司的研发投入对比时,画面就变得复杂起来。2024年,海辰储能的研发费用率只有4.1%,不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甚至还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。作为对比,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率为5.14%,比亚迪更是达到6.85%。
这种反差让人想起一个简单的问题:真正的技术创新需要多少钱?
翻开海辰储能过去三年的支出明细,我们发现了一个更加耐人寻味的细节:公司累计管理费用21.53亿元,而研发投入仅为12.12亿元。换句话说,花在管理上的钱几乎是研发投入的两倍。
对于一家标榜"技术驱动"的企业来说,这样的资金配置无疑是反常的。特别是在储能这样一个技术迭代迅速、竞争格局未定的新兴行业,研发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专利迷雾中的质量之问
4000项专利听起来很多,但质量如何却是个问号。
在专利申请的世界里,时间是个关键因素。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,通常需要2-5年的漫长周期,包括初审、实质审查、公示等多个环节。海辰储能成立至今不到6年,即便从第一天就开始申请专利,时间上也显得相当紧张。
更关键的是,海辰储能在披露专利数据时,采用了一种颇为巧妙的表述方式:"已核准及申请中的专利累计3900+项"。这种表述将已经授权的专利和正在申请中的专利混在一起,让人难以判断真正获得授权的专利有多少。
在专利体系中,不同类型的专利含金量相差巨大。发明专利需要经过严格的实质审查,代表真正的技术创新;而实用新型专利主要涉及产品形状、构造的改进,门槛相对较低;外观设计专利更是主要保护产品外观,技术含量有限。
海辰储能的4000多项专利中,各类专利的比例如何?公司并未给出明确答案。这种信息的缺失,让投资者很难对公司的真实技术实力做出准确判断。
业内人士都清楚,一些企业会选择大量申请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来快速堆高专利数量,营造技术实力强大的假象。这种做法虽然能在短期内制造漂亮的数字,但在真正的技术竞争中往往不堪一击。
人才流动引发的合规质疑
海辰储能专利数量的快速积累,还要放到另一个背景下来审视:人才来源。
公司多名核心高管都来自行业龙头宁德时代,这些人员的加盟无疑为海辰储能带来了宝贵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。但同时,这也埋下了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。
2025年6月,宁德时代正式起诉海辰储能及相关核心人员,指控其存在"不正当竞争"行为,索赔金额高达1.5亿元。这场诉讼将一个敏感问题摆到了台面上:海辰储能的技术积累中,有多少来自于人员流动带来的知识迁移?
虽然人才流动在市场经济中是正常现象,但如果涉及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不当转移,就可能构成法律风险。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严格的今天,这种风险不容忽视。
对于计划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的海辰储能来说,知识产权合规性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。2024年,公司海外收入占比已达28.6%,欧美市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极其严格,任何瑕疵都可能导致产品被禁售或面临巨额赔偿。
财务"水分"下的真实盈利能力
除了技术层面的疑虑,海辰储能的财务状况同样值得深入分析。
表面上看,公司的增长数据相当亮眼:2022年至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167%。但当我们深入分析其财务结构时,却发现了不少令人担忧的信号。
首先是应收账款的急剧膨胀。公司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2.23亿元暴增至2024年的83.1亿元,增长了37倍。更严重的是,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例高达69.5%,这意味着公司大部分销售都是"赊账"完成的。
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变化更说明问题:从2022年的不到30天延长到2024年的近186天。回款周期的大幅延长,暴露了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放宽信用政策的激进策略。
在负债方面,截至2024年底,海辰储能银行及其他借款余额高达99.83亿元,资产负债率达到73.1%。虽然账面现金有42.94亿元,但其中23.21亿元为受限现金,实际可用资金远低于表面数字。
最让人担忧的是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。2024年海辰储能实现净利润2.88亿元,但这其中包含了4.14亿元的政府补助。如果扣除这部分补助,公司的主营业务实际上还处于亏损状态。
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的风险
从专利数量与研发投入的巨大反差,到知识产权来源的合规疑虑,再到财务数据透露的经营风险,海辰储能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背后,隐藏着不少需要投资者警惕的问题。
在新能源投资热潮中,市场往往容易被华丽的数字所迷惑,而忽视了企业的真实质量。海辰储能的案例提醒我们,在评估一家科技企业时,不能仅仅看专利数量、收入增长等表面指标,更要深入分析其技术创新的真实性、财务状况的健康度以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。
特别是在当前储能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,那些依靠低价策略和财务技巧维持增长的企业,很可能在行业洗牌中率先出局。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企业,必然是那些拥有扎实技术基础、健康财务结构和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公司。
随着海辰储能IPO进程的推进,投资者需要擦亮眼睛,透过数字的迷雾看清企业的真实面目。毕竟,在资本市场上,那些看似完美的故事往往隐藏着最大的风险。
线上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