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嘉堡遗址
明长城大同镇的永嘉堡遗址,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逯家湾镇的永嘉堡村,地处南洋河北岸,在天镇县城东北21公里处的冲积扇小平原上。永嘉堡修筑于明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,万历二年(1574年)增修,万历十九年(1591年)包砖,曾驻军307名,有军马18匹。
《三云筹俎考》对永嘉堡的描述比较简略,书中写道:“本堡设在边内,虽无冲口,然与宣镇李信屯相为犄角。止管接火墩台,然地瘠人寡,守御为难。嘉靖间大虏从此入犯,直抵浑源、灵广等处,亦不可以其边内而易视之也。”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,永嘉堡作为大同镇的军堡,其军事价值只是与附近属宣镇所辖的李信屯堡作协同,其直接的业务功能只是传递烽火,把通过火路墩传过来的信号,传递给下一站。从这些记载看,似乎当时的永嘉堡地位并不高,之所以修建它,是因为“嘉靖间大虏从此入犯”。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,蒙古首领俺答汗率草原骑兵大举入侵长城以内,分成几路掳掠了浑源、灵丘等处。在进入长城后,草原骑兵经过了永嘉堡所在的位置,这里地势开阔却没有驻军,导致接下来的战事格外惨烈。一直到5年之后,明朝廷在这里修筑了永嘉堡,并屯扎了军队,既及时传递信号,也能起到协同防守的作用。然而此后在各种关于明长城的文献中,永嘉堡的名字极少被提及。由此可见,这处军堡在明长城大同镇的地位形同鸡肋。
展开剩余76%然而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永嘉堡近500年的历史,从卫星地图的角度观察永嘉堡所处的地理环境,就能发现它并不普通。它的旁边有一条河,名叫“南洋河”,对山西北部、河北北部、北京西部、北京北部的长城防御有重要影响;它的旁边还建有平绥铁路(今京包铁路)的重要车站,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;永嘉堡从明朝到清朝一直都是军营,可以称之为研究明清时期军事防御制度变迁的“活化石”。小小的城堡,大大的底气,这就是饱经沧桑的永嘉堡。
永嘉堡位于南洋河(古名“雁门水”)北岸,守着永嘉堡口。《明史》中记载,天成卫北有南洋河,即古雁门水也。这里的天成卫即指今天的天镇县城。这条河流发源于山西省阳高县的丰稔山村,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阳高县、天镇县,到永嘉堡村流出山西省境内,流入河北省境内,最后于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镇第十屯村汇入洋河。南洋河长134公里,是洋河的三条主要支流之一。此外还有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的西洋河、东洋河,与南洋河一起,在进入河北省之后汇成了洋河,而洋河又是北京的母亲河——永定河的重要支流。
在古代,天然河流流经的地方,往往就是人走的道路,至今依然如此,洋河也不例外。从流向上看,洋河的三条支流均来自草原地带,所以它的河道就是草原通往北京的通道。而永嘉堡所处位置,就是南洋河大通道的咽喉之一,名叫“永嘉堡口”。永嘉堡真正的军事价值,就在于驻军把守这个南洋河的通道口。永嘉堡口位于永嘉堡东1500米处,南有簸箕洼山,北有黑沟山,中间夹着南洋河。南洋河从西向东流进河北省境内,一路上河道宽展,沿岸可通车马。永嘉堡口这个天然的通道口宽550多米,长5000多米。有战事的时候,把守住了这个通道口,北京就安全了。
永嘉堡紧傍着南洋河,水资源丰富。南洋河在这一带冲积出了大片良田,是永嘉堡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础。在明代,永嘉堡拥有军田8244亩,是官兵们的口粮所在,大家都有份,属于朝廷给的“责任田”。驻守在永嘉堡的军人们常年在这里且耕且守,不打仗时各自种地养活自己,战时有情况就集结出征。这是朱元璋创建的一种戍边制度,朝廷不用出军费,军人自己养活自己,这种制度名为“军屯制”。《明史》中记载:“屯田之制,曰‘军屯’,曰‘民屯’。太祖初,立民兵万户府,寓兵于农,其法最善。”万历《大明会典》记载:“军士三分守城,七分屯种。又有二八、四六、一九、中半等例。皆以田土肥瘠、地方冲缓为差。”
在明代,户籍分为民户、军户、匠户等,民户是从事农耕的,匠户是从事手工业的,例如打铁匠、纺织匠等。军户则专门承担兵役义务,身份世袭,军户子孙必须当兵,未经特许不得脱籍。在明长城大同沿线,普遍实行这种制度,以便于兼顾戍守与屯田,能够确保军队规模,初期确实有效维护了边疆的安全,缓解了国家军费的压力,促进了边疆开发,而且通过军户世袭强化了基层管理。但军户背负着兵役、屯田、赋税三重压力,常因遇到灾荒或官吏剥削,不得已携全家逃亡。到明代中后期,卫所军官侵占军田,屯田制崩溃,军户生存条件持续恶化。世袭兵制导致士兵素质参差不齐,后期多依赖募兵制(如“营兵制”)补充军力。
明代军户制、军屯制是封建中央集权在军事领域的体现,通过严格的世袭与屯垦体系维持了初期的军事稳定,这一制度不仅塑造了明代军事格局,也深刻影响了相当长时间内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。这种制度到了清朝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,因此改名“绿营兵制”后基本被沿袭了下来。清顺治初年,为解决八旗兵力不足的问题,清廷将收编的明军、地方武装及招募的汉人按明军旧制改编,以绿旗为标志,故称“绿营”或“绿旗兵”。绿旗兵实行世兵制,士兵世代为兵,父死子继。对于永嘉堡来说,这种绿营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。
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,“永嘉堡”这个名字开始受到关注。永嘉堡虽小,却拥有了一座火车站。永嘉堡站是清代末期平绥铁路(今京包铁路)在山西境内修建的第一座车站。平绥铁路旧称“京张铁路”,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由詹天佑设计并主持修建。1905年9月4日,京张铁路正式开工。1909年10月2日,在南口举行了今北京市到今河北省张家口市的铁路通车典礼,随后继续向西延伸。1911年11月,这条铁路修到了山西省天镇县,永嘉堡站正式设立,成为山西段的首站。随后这条铁路延伸到了绥远(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),改称“平绥铁路”(北平至绥远)。1923年延伸到包头,改称“京包铁路”,也就是今天的京包线(今北京市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)。永嘉堡站是这条铁路线上的重要节点,不仅推动了晋北地区的经济开发,也因地理位置重要,成为了军事运输的重要通道。
永嘉堡站地处晋冀蒙三省、区交界处,距北京278公里,距包头554公里。作为四等站,永嘉堡站至今仍在运营,办理客货运业务。其建筑风格融合了近代铁路站房的实用特征,虽经多次修缮,仍保留了早期铁路设施的历史痕迹。2019年12月30日,北京到大同的高铁开通,在永嘉堡西南20公里处设立了天镇站。京包线迄今已经运营了100多年,依然是重要的交通大动脉。今天,人们无论是乘坐普通铁路列车,还是乘坐高铁,只要经京包线,从河北进入山西,到达天镇站附近时,都能清晰地看到永嘉堡遗址,还能看到山坡上的长城和墩台。
如今,永嘉堡村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村庄,原住村民大多是当年戍边将士的后代。永嘉堡的城墙如今只留有北、东、西三面,而且相对完整,向南的一面完全消失了。根据地方史料记载,明清时期这里曾经发过几次大洪水,每次都是将南墙冲毁,因此永嘉堡曾屡次修缮。如今残留的城墙遗迹已经没有了包砖与条石,但那黄土夯筑的城墙厚重沧桑,似乎在向游人诉说着昔日的故事。
发布于:北京市线上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